由于霾治理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实现空气质量根本好转将是一个政府领导、科技支撑、企业实施、市场调节、全民参与的渐进过程。研究及观测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向好,喷淋塔专用除臭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逐步降低,优良天数比例明显上升。2013年至2016年,全国平均改善幅度在30%左右,京津冀地区改善幅度更大。
为什么我们的实际感受却并不明显?“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专项的首席科学家、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贺泓研究员给出的答案是,“颗粒物浓度还远未达到环境显著改善的拐点,这是公众还没有明显感受到大气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此外,我国中东部的部分地区秋冬季节大气污染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2016年北京冬季PM2.5浓度与前3年相比没有显著降低。
雾霾从哪里来?雾霾该如何治理?为何空气质量总体向好,我们的感受却不明显?3月1日,相关研究专家指出,复合污染导致环境容量下降,污染排放是霾形成的内因,气象条件是雾霾形成的外因,因此,喷淋塔专用除臭剂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治霾决定性因素。复合污染导致环境容量下降,污染排放是霾形成的内因。PM2.5来源包括直接排放(一次源)和二次生成(二次源)。PM2.5的二次生成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多种化学物理过程被转化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细颗粒物。一些污染源虽然其一次颗粒物浓度不高,但产生大量二次颗粒物,成为城市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贺泓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在我国中东部地区,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率常常高达60%,在成霾时二次颗粒物所占比例往往更高。而目前对二次颗粒物生成的机制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